Cover story: America drops, Asia shops
本期主題在探討亞洲力量的堀起,
亞洲消費者的力量讓美國經濟趨緩,
亞洲已經是全球需求的主要驅動力,
是自1970年代後成長最快的五年,
不僅僅是亞洲製造越來越多,另一個方面也是消費者買得越來越多,
亞洲是全世界成長最快的消費者市場,
IMF預測今年房屋花費可以達到一年7%,
雖然美國的消費金額大於亞洲的實質支出,
在消費者支出的成長量比美國大一半(應該是150%的意思吧!),
如果用購買力來衡量亞洲的購買力早就大於美國了。
不過亞洲在房屋的支出仍是相對較低的,
房子支出只佔亞洲GDP的55%,美國則是佔71%(雖然我不懂為什麼房子佔的比例一定要高?)
美國購買進口品的機會會降低,對高度依賴出口的國家來說會是一個大問題,
特別是台灣,還用了notably Taiwan(還真是特別強調啊!)
而印度、中國及日本比較沒有這個問題,因為他們的內需經濟較強。
另一個讓我比較驚訝的事實是歐洲的出口比較依賴亞洲而不是美國,
歐洲去年出口到亞洲一共是2440億歐元,比四年前多了440億歐元,
歐洲去年出口到美洲則是1850億,這個數字只比四年前多了一點點。
★The alternative engine
傳統思維上,一直以為美國消費者是維持世界經濟的角色,
但其實這是過度誇大美國的角色,
在過去五年美國只佔了13%的實質GDP成長,如果以購買力來衡量。
而亞洲自2001則佔了世界經濟成長的一半以上,
如果用實質金額來比較,亞洲在世界GDP成長貢獻了21%,美國只有19%。
除了印度和中國,其他的亞洲國家的家庭儲蓄率從1980年代佔GDP的15%到現在的8%,
這個矛盾是因為薪資成長的速度比GDP慢。
美國的角色?
過去五年,亞洲出口至美國的佔總出口比例已經由25%降到20%了,
在亞洲地區性貿易連結是很深的,而且這個要感謝中國的成長需求,
從帳面數字來看,美國現在只佔了日本總出口的23%,
比起1980年代的40%低多了,其實這是低估了日本了,
日本讓大陸的工廠做零組件組成商品的動作,
如果美國的經濟再往下掉,亞洲的出口者可就難過了。
最近匯豐銀行估計如果美國的經濟再往下掉,
對新加坡、台灣、香港這些依賴出口的國家的影響會比中國、印度及日本大得多了,
中國、印度及日本就佔了四分之三的亞洲GDP,
如果美國的GDP成長從3.5%掉到1.9%的話,
亞洲的成長也會從7%掉到6%。
反正如果美國的經濟不好的話,其他國家也不見得會好到哪裡去。
2006年10月26日
訂閱:
張貼留言 (Atom)
0 意見:
張貼留言